首頁 > 資訊觀點 > 如何避免因提供銀行帳戶而面臨刑事責任?律師為您解析!

如何避免因提供銀行帳戶而面臨刑事責任?律師為您解析!

  • 如何避免因提供銀行帳戶而面臨刑事責任?律師為您解析!
商品圖像
  • 商品資訊

    在數位時代,詐騙手法層出不窮,許多人無意間成為犯罪集團的工具。最近有一起典型的案例,讓我們再次警惕——有一位受害人因為看到網絡上的家庭代工徵求廣告,無意中提供了自己的銀行帳戶,結果卻被牽扯進幫助詐騙、洗錢的刑事案件。那麼,若您也曾因為類似情況提供過帳戶,該怎麼處理呢?是否一定會面臨刑事罪責?

    案例分析:受騙後被牽扯入刑事案件

    在此案例中,被告在TikTok(抖音)上看到家庭代工的資訊,並加入了對方所提供的LINE通訊軟體。詐騙集團向被告承諾,提供帳戶即可申請補助6,000元。受害人在未仔細核查的情況下,將自己的郵局帳戶提款卡寄送給了對方,結果不料「家庭代工」竟是詐騙集團設下的陷阱。

    被告最終被指控涉嫌幫助詐欺幫助洗錢,以及無正當理由提供帳戶罪。那麼,這樣的情況,是否一定會構成刑事罪責?

    法律解釋:不一定構成刑事罪責!

    根據 洗錢防制法第22條,若一個人提供銀行帳戶給他人使用,且該行為符合某些條件,可能會觸及刑事責任。但這並非絕對。法院在審理時,強調以下關鍵要素:

    1. 提供帳戶的動機與背景
      • 如果被告因受騙而提供帳戶,且完全不知情該帳戶將被用於詐騙或洗錢行為,則不具備犯罪的主觀故意,因此不成立刑事罪責。也就是說,如果被告並非有意協助犯罪,而是誤信詐騙集團的承諾,法院會認為其行為屬於錯誤認知,不應承擔刑事責任。
    2. 提供帳戶的目的是否符合「正當理由」
    3. 若被告提供帳戶的行為是出於「一般商業、金融交易習慣」,或是基於「親友間的信賴關係」,則這樣的行為不一定觸犯洗錢防制法。此外,若被告基於對詐騙集團的誤信,認為自己是在協助合法業務運作,這同樣可以視為無主觀故意,進而不構成刑事罪責。
    4. 相關案例參考: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3年度金訴字第112號刑事判決、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13年度金易字第2號刑事判決。

    法律觀點:如何保護自己,避免成為犯罪的工具?

    即便如此,這起案件也提醒我們,隨著網絡詐騙的手段不斷翻新,提供帳戶的行為仍需謹慎對待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自己,避免成為詐騙集團的受害者或工具?

    1. 提高警覺,避免輕信網絡招聘或代工廣告
      • 許多詐騙集團會透過假冒工作機會、簡單的「家庭代工」等廣告來吸引無辜民眾提供銀行帳戶,並承諾一些看似極具吸引力的回報。若沒有深入了解對方背景,切勿輕易提供任何個人或金融資訊。
    2. 提供帳戶前,確認對方的真實身份與業務背景
    3. 在提供帳戶資訊之前,一定要核實對方的真實身份及業務背景。若對方的要求聽起來過於簡單或含糊不清,或是強烈要求您提供帳戶信息,則有可能是詐騙的徵兆。
    4. 遇到疑問,及時尋求法律諮詢

    如果您不小心被詐騙集團利用,或是對某些提供帳戶的要求感到不確定,應儘早向專業律師諮詢。律盾專注於協助無辜受騙的民眾,能幫助您快速評估情況,並指導您如何保護自己的法律權益,避免進一步的風險。

    加入好友
  • 商品Q&A

    • 提問者稱呼
    • 手機
    • 留言內容
    • 驗證碼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