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Article
我遇到了求職詐騙,還變成了被告,我該怎麼辦?台北刑事律師/高雄刑事律師
【誤信求職廣告,學生帳戶竟成詐騙工具】
案件背景
本案當事人是一名學生,因需要繳交學費與房租,透過臉書通訊軟體看到「徵小幫手」的求職訊息。對方聲稱,只要協助「刷單、代購虛擬貨幣、增加商家好評」等簡單工作,就能獲得高額報酬。
為了能領薪水,當事人依指示提供郵局帳戶與存摺封面作為「薪資轉帳戶」。一開始確實收到一筆款項,但數日後帳戶突然遭到凍結,不久即收到檢察官傳喚,竟被指控涉嫌協助詐欺。
涉及的法律責任
依《刑法》第339條之4【幫助詐欺罪】規定:
凡提供人頭帳戶或協助金流轉移者,即便不清楚完整犯案過程,仍可能被認定構成幫助詐欺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科罰金。
檢察官在判斷是否成立犯罪時,通常會考量:
-
是否明知帳戶可能被用於不法?
-
是否發現異常交易仍未及時停用?
-
是否有收取「報酬」或「代價」?
為何獲得不起訴?
在律盾蔡律師的協助下,提出以下重點:
-
當事人求職動機單純,僅為支付學費與生活費,並無犯罪意圖;
-
對方偽裝成合法雇主,工作說明具高度誤導性;
-
當事人未參與詐騙過程,亦未因詐騙取得不法利益。
最終,檢察官認定當事人確屬遭詐騙集團利用的受害者,裁定「不起訴處分」,成功還其清白。
律師專業提醒
-
切勿提供帳戶資料:任何理由出借或出售帳戶,風險極高。
-
謹慎看待「高薪工作」:遇到標榜「輕鬆高報酬」的徵才廣告,必須提高警覺。
-
及早尋求專業協助:一旦收到法院通知或檢察官傳票,務必盡快委任律師,避免誤將自己從受害人推向加害人角色。
律師呼籲
詐騙集團常利用求職弱點與經濟壓力設局,將無辜民眾推入法律風險。若您或親友遇到類似情況,切勿隱忍或輕忽,應立即尋求律師協助,釐清事實,保障自身清白與權益。
律盾團隊將以專業經驗,陪伴您度過司法挑戰,確保正義不被誤導。